查看原文
其他

荣夫人 | 高耀洁医生与特蕾莎修女

荣夫人 明月清辉2
2024-10-06



高耀洁医生在美国去世,故国人民似在互联网为她设了一座灵堂,那里的悼念绵延不绝。更有很多人称她为中国的特蕾莎修女。这一点也不奇怪,虽然高耀洁是医生,特蕾莎是修女,但她俩终其一生,修的是一个专业:慈悲与爱。她们的慈悲、爱与生俱来,施予的对象,也是同一个范畴的群体,前者面向穷人、后者面向的是因卖血、输血而致病的艾滋病人,以及艾滋病致亡者的孩子们——艾滋孤儿。两类对象多有重合,亦都是弱势群体。


把高医生与特蕾莎修女并置评说,也是一件有意义和耐人寻味的事。


1


特蕾莎1910年8月27日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偏僻的乡村,18岁,他去到遥远的印度,一个被尼赫鲁叹为“恶梦之城”的加尔各达。她加入加尔各答大主教管辖的修女团体洛雷托修女会。1928年她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36岁前往印度东北部山区大吉岭,被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所震惊,从而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两年后,她在印度的美国医疗传教修女会进行了三个月的快速医疗训练后,只身进入贫民区,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1950年40岁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这一慈善机构,立下“要爱穷人,了解穷人,自己也必须是穷人”的教规和誓约。慈善机构所募集的药品和善款都无偿提供给贫病交加的穷人。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收容所、孤儿院和艾滋病中心。


1952年,特蕾莎在印度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


此后,特蕾莎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特里萨的事业得到政府的支持,遵照甘地的指示,1962年印度航空公司免费向她提供各条航线的机票,铁路机构亦免费为她提供车票。特蕾莎说,为一个所追求的目的去工作就是幸福。


1985年下半年,艾滋病像野火一样在欧美蔓延,人们陷入恐怖之中。特里萨前往纽约,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协助医务人员护理病人。


当然,1985年1月应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的邀请,特蕾莎也访问过中国。她还曾谦卑地请求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中国穷人。但有官员以“中国没有穷人”婉拒了她。中国天主教爱国委员会主席宗怀德主教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的慈善事业都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


有爱国国民为此在网上撰文,印度到处都是穷人,特蕾莎就应该到印度为穷人服务,而不应该想来中国。言外之意,让她去抹黑印度吧,别来我们这里。我们这不黑。


1997年9月5日,特蕾莎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87岁。这个一辈子把印度穷人多的“家丑”扬到全世界的人,印度政府却没觉得特蕾莎修女玷污了他们的颜面。他们为她举行了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 ,为她的离去而哀伤流泪,并誉她为“活圣人”。

2



高耀洁生于1927年12月19日,比特蕾莎小26岁。她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病专家。她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始于退休后的1996年。在这条艰难无比的道路上,她付出了难以估量难以置信的辛劳。


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见到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自费出版《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免费发放30万册,支出40多万元。她主办编写《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小报,印数达53万份。她还将获得国际奖项的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赠款,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分发给有需求的人。


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方面,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无数的岁月里,她孤军奋战,走在救助艾滋病人的泥泞路途中。她救治、宣传、呼吁,走街串户,成了成千上万艾滋病家庭的依靠和精神救赎。做这些工作的每一步,都要顶着种种压力。除了行动,还要伏案写作。比如,在《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一书里,从自己4年间收到的10001封信中选出200多封,并附加了几十张人物照片,把中国艾滋病人和性病患者的生存景象呈现于世。她不要稿费,只为让社会了解艾滋病群体的生存实相。


高耀洁说,著书立说,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的严峻形势及防治之策。她还写了《艾滋泪》,介绍艾滋病人的悲催故事。另有出版以照片为主的图文书《艾滋实况录》和《防艾道路》。到2006年10月,这些书籍是她防艾道路十周年的见证。


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2002年,高耀洁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2003年7月,高耀洁获得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她被评为200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7年3月14日,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世界妇女权利组织“生命之音”将年度“全球女性领袖”奖颁给高耀洁。2007年4月20日,国际天文学会将38980号小行星命名为“高耀洁”。


3


很难说高耀洁医生和特蕾莎修女谁比谁做得更多谁更不容易。


特蕾莎把一生献给了异国或世界的穷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她一无所蓄,一无所享,她募集资金无数,可她比穷人更穷,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据说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得常常是盐拌米饭。去世时,个人的全部财产,就是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


高耀洁说人们知道我更多的是我的防艾之路,但我是一名医生,我从来就是白专典型,和政治无涉。白专典型就是业务尖子。在职时她获得劳模、先进,光荣称号多多。她出身名门望族,5岁读私塾,学业优异。她个性倔强,信仰坚定。“怜悯弱势,不畏权势”是她的信条。她不涉政治,但政治关涉她,是她诸多磨难悲苦的源头。这些方面,她比特蕾莎承受得多。


特蕾莎得到诸多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得到教皇的赞誉和豪车相赠,那是她的荣耀。逝后哀荣都是她主要服务的异国官方和民间给予她的。


但高耀洁不同。她接受一项国际奖项都带来无数阻挠和困顿,并祸及亲人。她死后的哀荣仅在民间。其他地方寂寂无声。那个沉默的故园是她付出一生的地方。


特蕾莎修女一生未婚无子无女。高耀洁医生有丈夫有子嗣。但她说老伴是个好老伴,我不是好母亲。不是“好母亲”之说是因为她的防艾带来的孩子们和她的疏离,并由此给予她的巨大痛苦。


高耀洁去国十数年,只有大女儿2012年看过她一次。小女儿因她遭供职单位排挤远走加拿大。“她把这个家给撬了”,是小女儿对她未能改变的成见。在她刚到美国的第二个月,曾收到了一位亲人的信:“你在走让国人谩骂的路。你继续这样折腾下去吧。你将在孤独和寂寞中死去。”这封信,让高耀洁心痛心碎,病倒多日。这封信是她哪位亲人写的呢?她唯一的儿子是她的至爱,可儿子在文革中13岁就做过牢,在母亲去美国领奖时曾以磕头的方式阻止。但她说她是代表无数的艾滋病人去领奖,她想让艾滋病人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帮助。


何以高耀洁的子女们和顾准的子女有类似的表现?主要恐怕不是孩子们的善恶是非不分人性不够浓郁,是土壤中的毒素太多,天上炙人的光线太强烈,摧折扭曲着他们的灵魂……


高耀洁付出的心血、精力、财力多多,她也和特蕾莎一样一贫如洗,但她流下的泪肯定比特蕾莎修女多得多。


4


当然,高耀洁也难忘一些别样的温暖和感动。


2003年,中央政府高层开始针对艾滋病疫情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一年的年底,在郑州的一家饭店里,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约见了高耀洁,吴仪说:“你的工作是对的,我看过两遍中央台‘面对面’对你的报道,你可以随意谈。”这次见面长达两个半小时之久。高耀洁对吴副总理说了很多心里话。临别时,吴副总理还嘱咐说:“我们都认识了,都是朋友了,有事情再联系”。女总理的话激动得她彻夜未眠。


2004年2月18日,河南省组成驻艾滋病疫情高发村帮扶工作队,76名官员身背行囊、胸佩光荣花奔赴全省开始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


2004年2月24日上午,高耀洁接通知到省委办公厅会议室,迎接她的是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李书记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她荣获“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表示祝贺,并与她一起探讨今后进一步做好“防艾”工作的举措。原定30分钟的谈话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


高耀洁其实是为政府担起遏制艾滋病的重任。当官方防艾的积极态势与她的心贴近时,她是那么感动。


5


1979年特蕾莎修女获得诺奖的颁奖词——


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2003年高耀洁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
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民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高耀洁医生说,“没想到(抗艾)这条路这么难走,我确实很累”。特蕾莎修女也在默想文中说:“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她也受过创伤,至少在简中网上我看到有人说她虚伪,还说她救的人不够多。付出一生还显虚伪,不知道要特蕾莎还付出啥了。


两位为了穷人、病人一生吃了无数苦、付出无尽辛劳的女性,可以在天堂安眠了。



往期回顾

荣夫人 | “懦弱”的阎连科大胆的写作(上)

荣夫人 | “懦弱”的阎连科大胆的写作(下)

荣夫人 | 人间贵人陈行甲

荣夫人 | 因为蔡先生,我们终相识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月清辉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